工布江达县“四个转变”建立项目收益扶持制度
工布江达县人民政府
2019-01-08
来源:工布江达县扶贫办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文】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工布江达县通过四个转变,建立项目收益扶持制度,创新项目收益分红方式,促进了群众思想观念大转变。
资源变股权,让闲置的资源活起来
工布江达县积极鼓励群众以土地经营权入股,让资源变成股权,让闲置的资源活起来。一是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既让经营主体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又让入股群众通过土地入股成为参与者,有效地促进了群众增收。如:巴河镇拉如村集体将1000亩土地入股企业,企业每年为村民发放红利,带动本村村民62户233人人均增收2200元;蕃腾农牧公司流转了3950亩土地用于饲草种植,群众以土地入股,每年获取土地分红100余万元。二是积极推进生产资料入股。鼓励农牧民群众将自家牦牛、藏猪入股当地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养殖、管理、销售,入股群众轮流到合作社参与劳动,待饲养的牦牛、藏猪出栏以后,按入股比例获取分红。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了群众惜杀惜售观念、实现了规模化养殖、保证了质量安全、提升了牲畜出栏率、拓展了增收渠道。错高乡错高村原种藏猪繁育农牧民合作社,以“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鼓励贫困户将能繁母猪入股到合作社,入股期限为5年,年底分红。带动了77户293名贫困户人均年增收760元。
资金变股金,让零散的资金聚起来
一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将政府扶持贫困户的各类资金,集中入股到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按持股比例获取分红。2016年以来,工布江达县共整合农牧、扶贫等部门资金1.67亿元集中投入到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29588名群众受益,1366户4291人实现了脱贫。二是发挥资金杠杆作用。坚持以政府资金为杠杆,撬动社会资金、金融资金参与产业发展。2016年以来,全县通过政府直接投入的1.67亿元资金杠杆作用,撬动各类社会资金1.95亿元、金融资金4.32亿元入股发展产业。三是确保资金高效使用。严格把控项目资金构成比例,完善资金投入、使用、退出流程,严格资金管理,保障资金安全。坚持把资金投入到全域旅游、特色农牧业等优势产业项目上,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扶贫价值最大化。
农变股民,让增收的渠道多起来
一是积极鼓励农牧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生产资料等入股企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按照股份获得收益。将扶持贫困户的帮扶资金,转化为贫困户的股份,投入到企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中,获取收益。二是针对居住在偏远地区、资源匮乏的贫困群众,通过政府投资、产业覆盖等方式,由政府出资入股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所占股份分给贫困户,使贫困户获得收益、实现脱贫。2016年以来,工布江达县共投资1.26亿元在县城、巴宜区实施异地开发项目5个。通过政府出资、群众持股,入股沃野藏猪开发有限公司、裕丰扶贫综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圣果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润鑫实业有限公司、朱拉松茸加工合作社等企业,带动了建档立卡贫困群众2263人年均增收1000余元。
无偿变有偿,让陈旧的观念变起来
工布江达县创新入户模式,激发内生动力。在金达镇开展“铁牛入户”,采取“借鸡生蛋”模式,将以往“无偿给予”变为“有偿借还”,由政府从牲畜多、劳力少的贫困户家庭购买牦牛、犏奶牛等牲畜,按照“一人一头”的标准,借给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其做法是:制定利润返还机制,针对牦牛,约定五年后返还一头与“发放时标准一样”的牦牛或从第二年开始,向村集体按时上交2000元,直到达到入户时购买价值;针对犏奶牛,从第二年开始,向村集体按时上交酥油,直到与犏奶牛等价为止,通过村两委、双联户、直系亲属“三联保”,保证收益贫困户履行协议。返还的生产资料,由村集体统一经营,收益用于解决本村群众医疗、教育、养老以及贫困户后续帮扶问题。
创新项目收益分红机制,促进群众思想观念转变。工布江达县创新实施了“按劳付酬”的收益分配机制,所有项目的分红收益,除了丧失劳力的直接发放以外,一律把分红按照每天200元的标准折算成工时,贫困户必须参加相应工时的村集体劳动,才能得到分红。通过入户模式和收益分红机制,转变了不劳而获的“等靠要”思想,树立了勤劳致富的理念,促进了一些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使他们实现了物质脱贫与思想脱贫同步。
作者:
责任编辑:覃铃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