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谈节水】白多:坚持节水优先 建设节水型社会
工布江达县人民政府
2023-03-24
来源:网信工布江达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文】
工布江达县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林芝市西北部,下辖9个乡镇,常住人口3.2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66万人,藏族占常住人口的92.01%。工布江达县全县大小山沟824条,大小河流110多条,河流总长度1792千米,河网密度每平方千米0.04千米,水质优于Ⅱ类水标准。此外,境内还发育大小湖泊461个,温泉11个,雅鲁藏布江支流尼洋河贯穿全境,水资源丰富。
近年来,工布江达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节约用水工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将节约用水和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充分调动各行业节水积极性,持续发力,管好水资源,做足水文章,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机构制度“细”,组织领导更加有力。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导,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直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分工责任,强力推进各项工作。制定出台了《工布江达县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和重点任务,形成了以工作方案作为行动指南,有目标、有措施、严责任、严考核的良好创建工作机制。
制度执行“严”,用水管理严格落实。分类分地区制定科学合理的用水标准,逐步扩大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制度的实施范围,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对非居民生活用水实现计划和定额管理,针对不同类型用水实行不同的水价,以价格杠杆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时制定年度用水计划,任务压实到各部门、乡镇及重点工业企业,严格执行计划用水。从严执行计划用水管理、节水“三同时”管理以及用水计量、水价机制等各项制度要求,严格执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年度用水控制指标,在生产、生活、生态需水量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年度用水总量均控制在林芝市下达的用水指标之内,使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监管监察“实”,治理成效显著。一抓源头监管。严格落实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事中和事后监管制度,不断规范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行为。将用水定额作为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节水载体认定的重要依据,审批取水许可时,严格按自治区用水定额核定水量,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从源头上把好取水关。同时,加强对企业用水现场检查,督导企业严格按计划取用水,指导企业改进生产工艺,促进企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着力推广循环用水,降低单位产品用水量,提高用水效率。将取水大户纳入取水远程监控系统,实时监控用水情况。 二抓社会节水推广。持续推广普及节水技改项目和节水器具,严令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用水器具,在公共场所和新建小区居民家庭推行节水器具,全县公共场所和新建小区居民家庭节水器具使用率80%。三抓农业灌溉技术。工布江达县是半农半牧县,农业节水是关键,近年来通过推广喷灌、防渗渠道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提高农业节水水平,控制农业用水总量。截至2022年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81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47,正在改变过去“大水漫灌”的粗放型灌溉方式。
项目建设“全”,节水效能全面提升。聚焦节水型社会创建,投入资金3亿余元,实施县城水厂改造升级、城乡供水管网维修改造等项目,创建节水型学校2个、9个乡镇办公楼、34个机关单位、11座公厕、1个企业、2个集镇等共59个单位进行了节水设施维修改造,安装计量设施1050套,节水器具安装630套,安装高耗水用户在线监测系统1套、农村供水工程计量设施15套、农业灌溉用水计量设施7套,有效降低了供水管网漏损率,提高了取水户节约用水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公共场所用水效率。
宣传教育“广”,节水理念深入人心。充分利用电视台、电子屏、宣传栏、标语、横幅、网站、微信、抖音等宣传载体,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 “世界环境日”等活动期间,深入开展节水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五进”活动,通过制作节水宣传路牌、发放节水宣传手册(单)、以节水为主题的手抄报巡展等多种形式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宣传,大力宣传节约用水和创建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同时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做好日常宣传工作,广泛布设节水标识及节水小知识宣传图片,覆盖主要街口、公园、广场、公厕、商场、办公机关等公共区域,充分调动群众、企业、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性,营造全社会群策群力参与节水的浓厚氛围。截至目前,工布江达县重点用水行业节水型企业建成率达到50%,节水型公共机关建成率达到80%,节水型居民小区建成率达到30%。
下一步,工布江达县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治水思路,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创新管理思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巩固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果,为建设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